<dd id="groxf"><track id="groxf"><dl id="groxf"></dl></track></dd>
            1. <em id="groxf"></em>

              研究所動態

              當前位置:首頁>研究所動態
                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所動態

              地質地球所組織川西鋰礦野外聯合考察

                川西鋰礦帶位于青藏高原東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四川地質局的甘孜隊和阿壩隊先后發現了甲基卡、可爾因等稀有金屬礦田。歷經半個多世紀的不斷勘查,川西地區目前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鋰礦資源基地,其潛在資源遠景仍非??捎^。川西地區礦產資源的形成與古特提斯大洋閉合、松潘-甘孜印支期造山花崗質巖漿作用、分異演化的花崗偉晶脈侵位以及三疊紀復理石地層受高溫-低/中壓巴羅式變質作用的“片麻巖穹窿”構造有關,以“巖漿-熔融-變質-變形”四位一體而著稱。川西地區因此成為了地質學家的研究圣地。南京大學近年組織實施了川西重點鋰礦集區的3000m科學鉆探,穿過變質巖、偉晶巖和花崗巖,建立了片麻巖穹隆的“構造-巖性-成礦科學剖面,所獲偉晶巖及花崗巖的產狀(平緩)與之前的認識(陡立)差別頗大。

                4月下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福元等聯合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南京大學、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礦產資源研究院研究人員一行13人,對川西地區鋰礦開展了為期一周的聯合野外考察。團隊先后考察了馬頸子花崗巖體,甲基卡134、308號、309、x03號脈,可爾因花崗巖體各巖相及其中暗色包體,李家溝鋰礦脈、平巷及巖芯。在野外考察過程中,專家學者講授了花崗巖成因演化相關知識、花崗巖結構構造的成因含義,偉晶巖與鋰礦成因與演化關系,構造和變形在偉晶巖形成演化過程扮演的重要角色。團隊人員與專家進行交流。通過本次川西地區野外綜合考察,考察團隊認為,甲基卡和可爾因礦集區深部及區域找礦遠景尚很大,同時對于對比喜馬拉雅及昆侖山花崗偉晶巖型鋰礦成礦環境、成因機理與成礦樣式頗有裨益。 

                吳福元在總結中表示,川西是我國目前最主要的硬巖型鋰資源基地,但相對而言,該區域地質、巖石、礦物等方面的研究仍有提升空間。未來應大力加強該區的綜合研究,打造國家級鋰資源基地,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此外,應抓住鋰成礦作用這一重要問題,全面帶動區內相關地質問題的研究,為將川西推向國際學術舞臺提供理論支撐。 

              團隊開展學術討論

              考察甲基卡鋰礦309號脈

              附件: